这是记者在多家餐(饮)具消毒企业清洗现场看到的一个个让人触目惊心的景象:在脏乱不堪的车间,回收回来的餐具像垃圾一样散落在地上;老化的设备锈迹斑斑,“带病”运转;水槽内浸泡餐具的水浑浊不堪,上面漂浮着残渣、油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车间内破碎的地砖上,到处是浑浊的积水;工人不戴口罩不戴手套,用指甲里满是黑垢的手非间接接触餐具,更让人惊讶的是,未经任何消毒工序的餐具、筷子,就急匆匆被装进包装袋,流向食客的餐桌……
厂房位置隐蔽几乎是这一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记者首先前往的是涿州市科宇清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宇清洁)。前往途中,四周几乎看不到任何指示标识,这家企业仿佛故意将自己隐匿起来一般。经过多次打听,记者才顺着路上流淌的污水和若有若无的异味找到了这家公司。
刚到车间门口,眼前的场景便令人震惊不已:四五个破旧的垃圾桶随意地放置在车间门口,桶身布满了厚厚的污渍;车间门口污水肆意横流,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绵延淌出数百米,散发着阵阵恶臭;装着餐具浸泡粉的袋子摞在厂房墙边,竟与垃圾桶并排放在一起,这样的环境,实在难以让人联想到这里是从事餐具清洗消毒工作的地方。
记者走进车间,发现里面一片狼藉,整体空间未做任何合理分区。门口地面堆满了污渍斑斑的周转箱,不少筐子上还沾着白乎乎的污垢,看起来像是残留食物残渣与洗洁精混合后干涸留下的痕迹。车间内的地砖破碎不堪,走廊上全是黑乎乎的积水,连下脚的地方都难找。地上随意摆放着垃圾桶、纸箱子、垃圾箱、药水桶、塑料袋等杂物,这不仅严重违反了车间卫生管理要求,还极易成为细菌滋生和虫害繁衍的温床。
根据GB 31651-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厂区布局设计应满足设备和工艺流程需求,按照“回收、除渣、浸泡、清洗、消毒、烘干、包装、储存”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流程进行布局,并设置相应的分区,包括回收暂存间(区)、除渣间(区)、粗洗间(区)、清洗(区)、消毒间(区)、包装间、成品间、包材间、筷子消毒与包装间(区)以及周转箱清洗、消毒、晾干间(区)。然而,科宇清洁显然绝对没达到这些标准。
在记者暗访的另一家企业——北京燕东嘉泽广丰保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嘉泽广丰),车间布局同样没做明显的分区,卫生状况也一样糟糕透顶。放眼望去,除渣车间宛如一座废弃已久的仓库:天花板上锈迹斑驳,私自搭建的管线电线盘踞如蛇,墙面上布满了污迹,几乎看不出白墙的颜色,地面同样污水横流,破损的餐具与腐烂的食物残渣散落得到处都是,一些勺子和筷子浸泡在地上的污水里,工人们在湿滑的环境中踩着这些餐具来回穿梭忙碌,既不卫生,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周转箱在车间里随意堆放,有的歪倒在地上,有的摞得很高。按照GB 31651-20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标准,储存物品应与墙壁、地面保持不少于10CM的距离,以便于空气流通及物品搬运。但这里的周转箱存储情况完全不符合这一要求,用这样的周转箱装载餐具,其卫生安全状况可想而知。
除了卫生条件恶劣,这两家企业的机器设备同样也令人担忧。记者在现场看到,科宇清洁的清理洗涤设施老化之严重令人担忧,设备表面锈迹斑斑,部分零部件早已损坏,仍在“带病”运转。这些生锈的设备不仅没办法保证清理洗涤效果,自身产生的锈垢还可能混入餐具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而浸泡池中本来用来消毒清洗餐具的消毒水,浑浊不堪,上面漂浮着残渣和油垢,发出刺鼻的气味,这样的清洗条件如何保障清洗的餐具干净卫生呢?
图注:生锈的设备,不但无法保障清洗的卫生干净,而且产生的绣垢也是对餐具的二次污染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GB 31651 - 2021)要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应配备与生产能力相匹配的餐(饮)具清洗、消毒、烘干、包装等设备设施,并且这些设备设施应保持清洁卫生,定时进行维护、保养和更新。然而,这一些企业的设备不仅老化损坏严重,还长期缺乏维护,致使餐具清洗质量大打折扣。
在深入调查过程中,记者看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现象:这几家餐(饮)具消毒企业的清洗流程,从厂房车间的整体布局,到工人细微的操作动作,几乎每个环节都存在严重的不规范问题。而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本应承担餐(饮)具消毒重任的企业,实际上根本就没有进行任何消毒工作。
在嘉泽广丰,记者捕捉到令人震惊的一幕:一名工人坐在筷子机旁,公然无视消毒程序,将未经任何消毒处理的筷子直接装进袋子,还贴上“已消毒”的标签。这些未经消毒的筷子一旦流入市场,必将对消费的人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非常有可能引发各种疾病和卫生问题。这不仅严重违背了餐具消毒企业的基本责任和使命,也暴露了该企业在管理和道德层面的严重缺失。
在深入探访过程中,记者看出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在这几家工厂里,所有工人均未穿工作服,也无一人佩戴头套,基本上没有人戴口罩。以科宇清洁为例,当日清洗环节约有8名工人在岗,记者全程观察发现,竟无一人身着工作服、头戴卫生帽,仅有1人佩戴了口罩和手套,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工人直接徒手抓取餐具。其中在浸泡环节,一名身着红衣的工人既不戴帽子也不戴口罩,衣服污渍厚重,几乎难以辨别原本颜色,头发脏污打结,指甲缝里的黑垢在操作时直接与餐具触碰,不禁让人怀疑,工人自身卫生条件如此糟糕的情况,如何为顾客加工生产出干净卫生的餐具呢。
根据GB 31651 - 2021规范的明确要求,餐(饮)具集中消毒单位的从业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工作时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口罩等;接触直接入口餐(饮)具的人员,一定要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才可上岗工作。但显而易见,这几家企业的工人并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基本的卫生意识极度匮乏,这无疑给餐具卫生安全埋下了一颗颗定时炸弹。
在深入探访过程中,记者看出了一家情况极为特殊的企业。据可靠知情人爆料,在河北廊坊市广阳区,有一家早在2019年就因严重卫生问题被查封的企业,如今竟换了个“马甲”,以“廊坊市简纯清洁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简纯)的全新身份再度出现在大众视野。知情人还透露,该企业的注册地址指向某居民小区,而实际车间却在三公里外的铁门内,十分隐秘。
为了一探究竟,揭开这家企业的真实面目,记者专程赶赴河北廊坊展开调查。根据知情人提供的线索,这家餐具消毒企业的前身是廊坊金康餐具消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康)。2019年,北京维洁康消毒服务有限公司因餐具卫生问题被媒体曝光,金康由于与其存在代加工关系,也随即遭到查封。本以为这样一家违规企业会彻底消失,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只是表面关停,实则暗地运作,改头换面后再次卷土重来。
知情人还表示,如今此公司虽然重新开展加工业务,但行事极为谨慎、隐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在注册地址与实际厂址上玩起了“障眼法”,两者完全不是一个地儿。记者按照简纯公司登记的注册地址“廊坊市广阳区万庄石油华兴矿区桥头62号”,借助导航一路找寻,最终抵达的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居民小区——“万青小区”。小区内环境宁静祥和,丝毫没有清洗工厂的痕迹,与想象中的加工场所大相径庭。
图注:加工车间实际所在地,大门紧闭,一侧的门牌号极不规范的写着“桥头62号”
这些公司加工车间的环境脏乱差到令人咋舌,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清洗出来的餐具,究竟能不能让人安心使用?又潜藏着哪些隐患呢?怀揣这些疑问,记者深入到部分由这一些企业供应餐具的饭店展开探访。
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问题五花八门。有的餐具上附着着大块未洗干净的黄色油污,拿手一摸,黏糊糊的;有的餐具包装里竟夹杂着骨头渣滓,残缺的瓶盖,更不可思议的是沾着没洗干净、类似葱花的剩菜残渣。这样一些问题不仅严重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里明确规定的餐具清洗消毒后一定要保持清洁的要求,也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中对餐具感官的标准相差甚远 。
饭馆给顾客使用过期餐具是否违法?需要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对此,中国食品安全网对北京市顺义区青联委员、北京市中同(顺义区)律师事务所律师、北京市西城区律师协会金融工作委员会委员刘通做了采访,刘律师表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多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规定,消毒餐具必须在独立包装上标注消毒日期和有效期。虽然国家未统一规定具体时长,但各地通过规范性文件明确:集中消毒餐具:普遍为3-10天。餐饮单位自消毒餐具:保质期不超过24小时,需当天消毒当天使用。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餐(饮)具集中消毒卫生规范》(GB 31651 - 2021),餐具清洗消毒企业应具备完善的设施、严格的流程和规范的操作。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一些企业都会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看了记者正常采访到的画面内容,吕主席也表示非常震惊,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这种情况,我认为首先它只代表少部分从业者,混迹在了餐饮业集中消毒这样一个行业里面,确实是我们行业应该的。”并表示,“像这样不具备生产合格餐具前提的企业,我们也欢迎相关的职能部门能加大对它的查处力度。从行业的角度,我们也希望这样的企业能够加强自律。不要唯利是图,贪图眼前利益,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
此外,吕主席还介绍了餐饮业集中消毒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的新趋势,他说:“餐饮业集中消毒行业从2004年有了第一套装餐具以后,在2006-2007两年快速的在全国铺开。覆盖到各个市县甚至乡镇。在近5-10年的发展当中,在技术层面已经有了突飞猛进,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餐饮业集中消毒企业都实现了流水线作业,引进了环保设备,还有的使用AR技术质检,目前已确定进入良好一个试验阶段,将来餐饮的集中消毒行业将会满足更多的品牌餐饮的需求。”
而对于目前这种非法餐消企业的出路以及餐饮具消毒行业的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他这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非法餐消企业,可以合并生产,到正规的餐饮业集中消毒企业去加工,也能保证利润,并表示“餐饮业集中消毒行业将是未来餐饮业在公共餐具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它将为餐饮企业省去人工、水和管理的一些成本,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规避餐具安全风险。也更加有利于保障众多购买的人的安全权,让我们消费者用上放心碗。”
餐饮行业的卫生安全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公共餐具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绝不能成为被忽视的卫生死角。此次曝光的问题只是部分企业的缩影,背后或许还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乱象。希望此次调查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企业能够深刻反思,也期待监管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形成长效监督管理体系,让我们消费者在外用餐时,能够用上真正干净、卫生、放心的餐具。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真正守护好“舌尖上的安全”,让每一次用餐都成为愉悦、健康的体验。